周文春,与地雷“暗战”26年

他和近300位战友出入100多个雷场,虽多次经历战友牺牲和自身危险,仍无怨无悔

来源:国防部网 作者:李璐璐 责任编辑:刘上靖 2018-04-17 17:30:13

人物介绍:周文春,1968年出生,四川广安人。1986年入伍,参与中越边境云南段三次大面积扫雷及勘界扫雷,现任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政委。

天保镇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南端老山脚下,有一处废弃的战时营地,如今是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4队的临时驻地。3月7日上午10点多,记者走进营地时,正听到不远处传来巨大的“轰、轰”声——这是排雷战士在4号洞雷场进行爆破。

中午1点多,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和战士们返回了营地。周文春个子不高,皮肤黝黑,满头的汗水打湿了头发,走起路来步伐有力,眼睛不大但目光坚毅,身上的荒漠迷彩服更是凸显了军人气质。

午饭2点才开始,周文春和七八个战士围坐一桌,他的碗盘边放着一小碟辣椒酱。作为四川人,周文春就好这口辣。“我前18年生长在四川,后32年生活在云南,但我的口味没变。”

从1992年至今,周文春参与了三次大面积扫雷和勘界扫雷,从懵懂小伙走到知天命之年,和地雷打了20多年的交道。

“进入雷场就是在刀尖上跳舞”

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5月,是有效扫雷季节;6月份云南地区进入雨季,雷场道路湿滑,战士容易摔倒,扫雷作业便暂停。

作为政委,周文春坚持来雷场跟班指挥。早晨7点钟,他起床吃早饭,随后穿戴好防爆服、防爆鞋和头盔,乘车来到4号洞雷场。这战时扼守峡谷通道的最前沿阵地,山坡陡峭,灌木丛生,靠近居民区一侧的坡地上插满了雷区标识警示牌。

“雷场的情况很复杂,有地雷、炮弹、手雷,狙击步枪弹等混合炸弹。”周文春介绍说。几十年来,这些炸弹、地雷和植物盘根错节地长在一起,非常难以清除。为了便于扫雷官兵进入雷区勘测,首先需要用炸药、扫雷车等工具进行爆破,把地面植被清除干净。

爆破作业从早晨7点30分开始,为确保安全,在进入雷场前,周文春仔细地检查了每位官兵的防护装备。整个上午,雷场时不时响起阵阵巨大的爆炸声。中午稍事休息后,官兵们开始排雷,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。官兵们猫着腰,手持勘雷器,小心翼翼地在地面上移动,一发现异常声响便作出标记,然后用探雷针一针针地插进土地,估算出地雷的大小、范围和数量。使用探雷针是一道重要的程序,一旦估算不准确,排雷时便会引爆地雷造成伤亡。周文春戏称:“我们使用探雷针就跟姑娘用绣花针一样,要非常细心才行。”等到人工排雷完成后,官兵们还会再用扫雷耙把整个地面耙一遍,防止有“漏网之鱼”。一天全部的工作结束后已是晚上7点多。天色将暗,周文春和战士带着“战利品”回到营地。

扫雷大队目前有近300人,分为4个支队,负责109个雷场。从2015年起,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工作展开。作为扫雷大队的政委,周文春负责一线工作的安排执行。然而,在工作之初,他手中连张地雷数量和位置分布图都没有,地雷埋在哪,埋了多少,都一无所知。为摸清情况,在短短几个月里,周文春三次遍巡所有雷场,进行实地了解、详细勘查,并走访了居住在雷场附近的老乡们。

等到扫雷行动开始后,他每个月有20多天都在各支队里跟班,和战士们一起上雷场,指导工作,帮战士们纾解心中的压力、鼓舞士气,最重要的,是给战士们的安全把关。“进入雷场就是在刀尖上跳舞,我要尽可能确保每位战士的安全。”周文春的口气变得沉重了,他讲起了这次扫雷行动中发生的一桩事故。

2016年6月4日晚上6点多,周文春正在位于文山州马关县的办公室工作,突然接到扫雷三队队长的电话,说战士程俊辉受了重伤,“可能不行了”。周文春当时就懵了,一下子瘫倒在椅子里。缓过来后,他在电话里不停地喊:“一定要把程俊辉喊醒,不能让他睡着。”

程俊辉刚刚22岁,四年前入伍,在文山州火石坪山雷场作业时,右脚下一块石头松动坍塌,摔下山坡,头部撞在了一块大石上,受了重伤。他被送往麻栗坡县医院,但走到半路,就牺牲了。周文春忍住巨大的悲痛赶到医院,细心地擦洗了战士遗体,沉默不语地坐了很久。当天晚上,许久没下雨的麻栗坡突然变了天,下起了瓢泼大雨,在场的人全都哭了。

轻触这里,加载下一页

分享到
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×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